首页 > 心得体会

加快农村就业结构调整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时间:2024-09-20 22:06:44
加快农村就业结构调整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心得体会(精选多篇)(全文共11552字)

第一篇:加快农村就业结构调整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心得体会

按照国际普遍承认的“就业结构偏离度”计算,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00美元时,就业结构偏离度农业为-0.3,按此计算,我省还有250万人需要从农业分离出来,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600万人的存量,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到850万人。xx年我省第一产业就业占总数的41%,而创造的商品性财富占20.4%,却供养着占总数64.42%的人口。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我省的比较优势,如果我们不能通过农村内部就业结构调整和劳务输出尽快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去,我们不但不能将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还可能影响江西比较优势的发挥,甚至为未来养老带来很大的压力。解决我省农村问题“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调整农村就业结构也应多从林业、渔业、畜牧业中找出路,应多从工业化或与之相联系的城市化中找出路。

1.围绕农业产业化培育小企业、以创业促进农村就业结构的优化。就业政策不仅重视发挥人的求职热情,而且应把激发人的创业激情放在首位。因为,创业既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更是创造未来财富和就业机会的基础。我省特色农业、林、渔、畜牧业蕴藏着巨大潜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我省农业在产业、标准、市场、信息等方面与国际市场和“长珠闽”的对接,为创业提供了机会。我省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也为农民进城创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促进我省农村就业结构调整,应把创业放在突出位置。通过优化政策环境、降低准入门槛、提供一揽子服务等措施促进小企业的发展,通过构建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开业指导、信用担保、市场开拓、政策咨询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不断激发农村劳动力的创业热情,努力营造农村劳动力创业的文化氛围。通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兴办农业企业、扶持引导农村劳动力在农、林、水、畜等领域创业、鼓励农村劳动力进城创业、吸引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等办法,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创业局面。

2.加强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转换能力。诺贝尔奖得主库兹涅茨认为,在新经济环境中,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方面使生产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相对于传统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掌握技术、技能的程度不但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也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我们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对农村职业培训投入纳入支农的范围,大力发展农村职业培训,不断整合城乡教育、培训资源,运用培训成果社会指标的办法,引导和鼓励全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参与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构建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素质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体系。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的方针,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通过提高农民职业转换能力,引导农村劳动力向林业、水产业、畜牧业等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领域转移就业。

3.以工业园就业需求为导向,促进农村劳动力与工业园区技术技能岗位对接。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分工意味着有限的就业岗位的重新分配。近几年来,随着江西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东部地区产业向江西转移呈现出规模扩大,速度加快,质量提高的特点,工业园区不但成为江西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满足工业园区快速发展对技术技能人的需求,搞好工业园区技术技能岗位的对接,为企业配置优质人力资源就显得格外重要。就业要积极跟进,主动服务和服从于工业园区的建设,加大职业培训的力度,及时发布就业信息,沟通工业园区就业岗位与劳动力的联系,引导农村劳动力经过职业培训在工业园区就业。

4.树立江西人力资源品牌意识,继续加大跨省劳务输出工作的力度。江西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就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坚持省内增岗与劳务输出并重的方针,在满足省内工业园区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泛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的劳务合作。积极实施劳务输出“品牌”战略,着力培育制造、建筑、家政、餐饮、经营管理等品牌,增强江西农村劳动力在国内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完善省外岗位的收集和筛选机制,大力发展劳务派遣事业,加快“双百工程”建设,即在省外建立100个劳务输入基地,在省内建立100个劳务输出基地,加强输出基地与输入基地的沟通与合作。

5.统筹城乡就业,构建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体系。尽快建成省及大城市有中心市场、县(区)有“一站式”服务平台、城市街道和建制镇有服务网点的劳动力市场网络,统一劳动力市场核心应用软件,逐步实现全省劳动力市场信息共享,实现“一点登录,多点共享”的功能,实现全省劳动力资源库与就业信息库的适时对接和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功能,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一站式”、“个性化”服务内容,大力发展网上求职等网上服务,健全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发布制度,运用劳动力价格信息,引导劳动力的流动。积极推动职业指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指导的工作水平,形成协调统一、竞争有序、调控有力、服务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第二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马财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继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后,中央提出的又一项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现就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引导农民转变观念,顺应市场调整产业结构提出具体的思路和想法。

一、蘑菇气镇产业结构现状

一是农户种植结构较为单一,传统生产方式仍占主导。与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传统种植结构仍占主导地位,农业生产整体科技含量不高,先进实用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经营方式传统粗放,只局限于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生产力水平低。多数农民对改变种植结构和科学种植等新事物接受较慢,仍以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二是第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种植业、养殖业发展不平衡。我镇第

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现状为7:1:2。单一农业种植仍为主体,约占75%,加工企业所占比重较小,农牧结合户较少,仅占总户数的25%左右。从产业结构中可以看出我镇农业在经济发展中仍占有比较高的比重。

三是农资价格上涨多,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渠道不畅,农民加大生产投入、改善生产结构的能力受到制约。农民生产收益受限造成调整生产结构的资金能力不足,市场风险较大,农产品价格时有波动,收入不稳定,影响了农民进行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二、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低,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上,精加工少,深加工不够,附加值不高,竞争力 ……此处隐藏6828个字……场建设的步伐,把经济向纵向和横向发展有很大的潜力。规范的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市场可以有效地拉动经济的增长。象**的箱包市场、**的服装市场、**的小食品市场等能够广泛地引导全国乃至国外的客商全来投资置业,加快商品的流通,多员化、多群体地促进农民农副产品的增值。就以我乡为例,现在***(林业树种)产业销售范围遍布东北三省、内蒙、唐山,武术杆还出口到了香港、新加坡等地区,但因为没有成规模的市场,产品的销路一直依靠到**农产品交易市场去交易,这无形当中就造成了不必要的开支,提高了产品的成本,中间环节的增多,使部分没有经济头脑的农户减少了收入,如果在本地建立一个成规模的***(林业树种)交易市场就减少了这些麻烦,同时随着市场知名度的逐渐提高,还不以扩展到其它农副产品,乡镇增加了利税,还可以带动一部分有经济头脑的经纪人,扩大销售队伍,从而使农民的收入提高,乡域经济的综合实力有较大范围的增强。

六、以乡镇企业的改制和发展带动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壮大。

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既可以安置较多的闲散劳动力,又可以创造较高的经济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一些旧的集体企业,因为科学技术含量降低和生产经营管理落伍出现了下滑的趋势,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就要求我们的决策者要善于审时度势,通过兼并、出卖、股份制经营等形式,灵活企业产权机制,并通过及时地培养管理者,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和一定的科技含量转变集体企业的被动局面,提高它们在市场中的竞争水平,保证原有厂房、设备和闲置资金的及时运转,以求得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以***玻璃厂为例。它原为集体企业,乡政府通过改变产权把企业交给个人经营,较以前有了较大起色,生产成本降低了,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效益也就随之有了明显的变化,玻璃厂每年完成利税一百余万元,有效地缓解了财政紧张的状况,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可以有利地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上档升级,有效地规范个体企业的运作,形成一定的规模,政策上的引导,都可以极大地调动私营主的积极性,从而为乡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较大贡献。

第五篇: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要实现协调发展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要实现协调发展,就要保证就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就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这就需要以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进、提高政府促进就业的方式与效率。在以经济手段与市场手段调控就业总量的基础上,重点解决结构问题,努力促进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发挥中小型企业与微小型企业吸纳就业的重要作用,注重就业促进策略的层次性与短中长期的有效结合,多渠道保证就业公共支出资金的筹措,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一) 保持又好又快的经济增长势头

经济增长是解决就业问题最重要的前提和最根本的途径。直辖以来,重庆经济迅猛发展,为全市就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就业结构的日益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重庆的发展面临挑战,同时也有众多机遇,这就需要在挑战中抓住机遇,实现平稳保增长。未来,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紧紧抓住国务院3号文件给重庆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构建更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经济增长机制,充分发挥经济增长对促进就业的基础性作用,千方百计保持一个可行又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为扩大就业提供更多的岗位。

(二)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就业结构的优化

在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需要保持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巩固第二产业的支柱地位,积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就业结构的优化,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使之与产业结构的演进相协调,最终实现经济与就业的同步增长。首先,需要加大第一产业的扶持力度,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内部吸收能力,发展非农产业,拉长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的价值链,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增加非农产业就业容量。其次,挖掘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注意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发展壮大一批影响大、实力强的企业集团,带动全市第二产业的发展,并积极鼓励发展中小型工业企业,以增加就业岗位。第三,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尽快改变目前重庆市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的状况,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独特优势,使其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高级化。

(三) 支持和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工业化、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重庆市的人口优势能真正发挥出来,是遵循比较优势的要求,这将有利于促进就业规模扩大和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顺利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有利于改善重庆市重化工业结构,同时也是缓解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重庆市可以在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矿产、化工等优势产业基础上,支持纺织、服装、食品、农副产品、商贸、社区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吸纳社会劳动力的作用。要从调整商业业态和结构入手,重点发展连锁商业和餐饮服务业,实施品牌战略,利用劳动密集型产业较高的就业弹性促进就业增长。同时还可以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找到可以用劳动密集替代的区段、工序,这样既可以实现技术进步又能解决就业。

(四)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

国际经验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依靠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是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是最活跃、最普遍的经济实体,其进入成本相对较低,就业制度灵活,分布范围广泛,在吸纳就业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并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创新融资工具,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引导资金,这对于重庆市就业规模的扩大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五) 制定积极、合理的就业政策

就业政策的恰当与否对于全市就业规模的扩大和就业结构的优化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目前统筹城乡的要求下,需要扩大就业政策的扶持范围,使其覆盖包括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三峡库区移民、残疾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在内的各类群体。同时保持就业政策的连续性,将现行的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补助)和就业补贴等政策予以延续,并将近年来全市出台的再就业政策支持国有企业改革改制、鼓励和扶持创业、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低保与就业联动等政策合并于一套政策体系,延长政策的作用时效。

(六) 多渠道筹集就业投入资金

重庆市财力比较薄弱,面对日益增长的就业公共支出,政府需要想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可以争取国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并鼓励和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捐助,对企业的捐助免征所得税,对个人捐助可抵扣个人所得税。同时利用对口支援三峡库区政策,把促进库区就业纳入对口支援项目,争取对口省市在资金和劳务输出方面的支持与合作。还可积极争取国外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支持和友好援助,合作开发人力资源或开展促进就业援助,最大限度保障就业资金来源稳定,为全市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就业规模的稳步扩大、就业结构的日益优化提供坚实的后盾。

《加快农村就业结构调整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心得体会(精选多篇)(全文共11552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