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中医药对偏头痛治疗论文

时间:2024-09-20 21:58:35
中医药对偏头痛治疗论文(全文共4507字)

偏头痛属于祖国医学“头痛”、“头风”、“偏头痛”、“偏头风”范畴,我国对头痛病认识很早在殷商甲骨文就有“疾首”的记载,《内经》称本病为“脑风”、“首风”。金元以后对头痛病的认识日臻完善,《东垣十书》中有关外感、内伤头痛的记载,金元时期头痛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用药方面趋于成熟,明清时期头痛的理论更加丰富完善。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会于巅”。脏腑安康,气血条畅,则脑海清灵而无头痛之苦。而六淫、情志、痰饮、瘀血等均可引起气血运行异常,引起逆乱或受阻而成血瘀气滞,上犯巅顶,导致头痛。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生活及饮食规律的变化,偏头痛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导师指导下通过对现阶段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文献分析,探讨中医药对偏头痛治疗过程中的病因病机及病理因素变化,总结治法治则及用药规律特点,为临床决策提供建议。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来源本次研究中,以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网数据库、PubMed、Springer电子期刊数据库为主要检索目标,检索关键词是“偏头痛”和“中医药”,检索式:主题词(本位)=偏头痛 and 主题=中医药(精确匹配)。对1988年 1 月至2018 年 3月来所报道的中药复方治疗偏头痛临床文献进行检索和筛选。

1.2文献纳入标准:(1)1988 年 1 月 至2018 年3月间省级以上期刊发表的中药复方或者中药复方联合西医治疗偏头痛的各种临床文献和硕博士毕业论文。(2)诊断为偏头痛的文章。(3)以中药复方或者中药复方联合针灸治疗为主要治疗方法。(4)病例样本量大于 20 例。(5)有确切的临床疗效。文献排除标准包括:(1)非中药复方治疗偏头痛的文献,如单味药物。(2)文献中药物记录不全。(3)排除偏头痛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综述性、经验性、理论探讨性文献及个案报道。(4)重复的方剂仅选用 1 次。

1.3数据预处理、量化及数据库建立 中药名称以国家统编教材第九版《中药学》为基准进行规范。确定中药正名,保证中药名称的统一,防止同药异名、异名同药。建立数据库数据量化,建立 Excel 数据库。聚类分析中将数据库中的中药字段采用二值量化处理,此药物出现即为 1,没有出现即为 0。

1.4采用 SPSS20.0 进行系统聚类法,变量之间的相似性测度选用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2结果

2.1文献概况 共检索文章3121篇,筛选文献共214篇,在进行临床试验纳入标准中应用此标准进行病史收集,其余文章诊断标准均参照中医内科学头痛或者西医神经内科学中偏头痛的诊断概念。

2.2聚类分析结果

2.2.1中药频数分析 数据库共涉及中药 165味,2098频次,出现频率大于5%的有 42味,其中川芎、白芷、甘草、白芍、当归、天麻、细辛、柴胡、全蝎、僵蚕、钩藤、蔓荆子等药物使用频率较高。

2.2.1常用42味药物的频次和频率如表1。

表1 文献分析药品排名情况

药品

频次

(n=209)

频率

(%)

药品

频次

(n=209)

频率

(%)

药品

频次

(n=209)

频率

(%)

川芎

186

89.0%

牛膝

39

18.7%

黄芩

22

10.5%

白芷

110

52.6%

菊花

38

18.2%

石决明

21

10.1%

甘草

106

50.7%

防风

37

17.7%

白芥子

21

10.1%

白芍

92

44.0%

蜈蚣

37

17.7%

黄芪

18

8.6%

当归

82

39.2%

地龙

36

17.2%

栀子

18

8.6%

天麻

76

36.4%

丹参

34

16.3%

香附

18

8.6%

柴胡

74

35.4%

桃仁

34

16.3%

白术

17

8.1%

细辛

74

35.4%

羌活

32

15.3%

荆芥

17

8.1%

全蝎

63

30.1%

半夏

28

13.4%

石菖蒲

16

7.7%

僵蚕

53

25.4%

葛根

26

12.4%

大枣

15

7.2%

钩藤

47

22.5%

薄荷

25

12.0%

生姜

15

7.2%

红花

43

20.6%

延胡索

24

11.5%

陈欧

13

6.2%

蔓荆子

43

20.6%

茯苓

24

11.5%

蒺藜

13

6.2%

赤芍

40

19.1%

生地

23

11.0%

珍珠母

12

5.7%

注:共纳入210组文献方剂,故n=210

2.2.2常用42味药物分类情况如表2

表2 文献分析常用药物分类情况

分类

频次(n=36)

频率(%)

平肝熄风

补益气血

9

7

21.4%

16.7%

活血化瘀

6

14.3%

发散风寒

发散风热

6

5

14.3%

11.9%

清热药

温化寒痰

4

2

9.5%

4.8%

理气药

2

4.8%

开窍药

1

2.4%

注:n=42为常用药物即频率大于5%的药物

2.2.3常用42味药物归经情况如表3

表3 文献分析常用药物归经情况

归经

频次(n=36)

频率(%)

26

61.9%

17

40.5%

16

38.1%

13

31.0%

10

23.8%

5

11.9%

膀胱

大肠

三焦

心包

小肠

4

3

3

2

2

1

9.5%

7.1%

7.1%

4.8%

4.8%

2.4%

注:n=42为常用药物即频率大于5%的药物

2.2.4常用42味药物药性情况如表4

表4 CM文献分析常用药物药性分布情况

药味

频次(n=36)

频率(%)

19

45.2%

12

28.6%

8

19.1%

3

7.1%

注:n=42为常用药物即频率大于5%的药物

2.2.5常用42味药物药味情况如表5

表5 CM文献分析常用药物药味分布情况

药味

频次(n=36)

频率(%)

23

54.8%

17

40.5%

15

35.7%

4

9.5%

2

4.8%

1

2.4%

注:n=42为常用药物即频率大于5%的药物

2.2.6聚类情况

聚8类:(1)菊花、蔓荆子、半夏、白蒺藜、陈皮、茯苓、白术;(2)黄芩、;(3)当归、生地、赤芍、地龙、黄芪、白术、桃仁、红花;(4)川芎、防风、白芷、细辛、羌活、荆芥、薄荷;(5)柴胡、甘草、白芍;(6)丹参、天麻、牛膝、钩藤、石决明、葛根(7)木瓜、延胡索。(8)蜈蚣、全蝎、僵蚕、石菖蒲

聚7类:(1)菊花、蔓荆子、半夏、白蒺藜、陈皮、茯苓、白术;(2)黄芩、;(3)当归、生地、赤芍、地龙、黄芪、白术、桃仁、红花;(4)川芎、防风、白芷、细辛、羌活、荆芥、薄荷;(5)柴胡、甘草、白芍;(6)丹参、天麻、牛膝、钩藤、石决明、葛根(7)木瓜、延胡索、蜈蚣、全蝎、僵蚕、石菖蒲。

聚6类:(1)菊花、蔓荆子、半夏、白蒺藜、陈皮、茯苓、白术;(2)黄芩、;(3)当归、生地、赤芍、地龙、黄芪、白术、桃仁、红花;(4)川芎、防风、延胡索、蜈蚣、全蝎、白芷、细辛、羌活、荆芥、薄荷、僵蚕、石菖蒲(5)柴胡、甘草、白芍;(6)丹参、天麻、牛膝、钩藤、石决明、葛根。

聚5类:(1)菊花、蔓荆子、半夏、白蒺藜、陈皮、茯苓、白术;(2)黄芩、丹参、天麻、牛膝、钩藤、石决明、葛根;(3)当归、生地、赤芍、地龙、黄芪、白术、桃仁、红花;(4)川芎、防风、延胡索、蜈蚣、全蝎、白芷、细辛、羌活、荆芥、薄荷、僵蚕、石菖蒲;(5)柴胡、甘草、白芍。

聚4类:(1)菊花、黄芩、丹参、天麻、牛膝、钩藤、石决明、蔓荆子、半夏、白蒺藜、陈皮、茯苓、葛根、白术;(2)当归、生地、赤芍、地龙、黄芪、白术、桃仁、红花;(3)川芎、防风、延胡索、蜈蚣、全蝎、白芷、细辛、羌活、荆芥、薄荷、僵蚕、石菖蒲、;(4)柴胡、甘草、白芍。

聚3类:(1)菊花、黄芩、当归、生地、赤芍、地龙、丹参、天麻、黄芪、白术、桃仁、红花、牛膝、钩藤、石决明、蔓荆子、半夏、白蒺藜、陈皮、茯苓、葛根、白术;(2)川芎、防风、延胡索、蜈蚣、全蝎、白芷、细辛、羌活、荆芥、薄荷、僵蚕、石菖蒲;(3)柴胡、甘草、白芍

图6 聚类分析高频药物树状图

3.讨论

3.1概念及诊断标准

中医内科学中“头痛”作为肝胆病症中一个独立疾病进行论治,在现代医学中头痛是诸多疾病中的一个症状,头痛有原发和继发的区别,以头痛作为独立疾病的病名,在疾病的诊治中容易出现误诊;另外,原发性头痛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病因病机,牵扯不同的病理因素,有不同的治则治法及方药。

目前中医界对偏头痛的概念沿用头痛,在偏头痛的诊断中部分医者应用现代医学的偏头痛诊断标准,部分医者则在诊断中存在断章取义的问题,结合偏头痛发病的机制,规范的诊断标准有利于我们把握病机、进行治疗,科学的设计临床科研及科学的进行疗效评价,并对指导预后有重要的意义。在偏头痛的诊治中应该病证结合,诊断上依照现代医学诊断标准,治疗时强调综合协调,理论上强调相互为用。诊断上运用西医诊断方法避免漏诊,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这样既可以利用中医的整体观进行辩证分析,又可以准确把握疾病动态变化,指导治疗。治疗中强调有机配合、互相补充,根据患者疾病各个阶段不同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病症结合的理论指导下,我们对偏头痛的诊断、治疗、预后会把握更加清晰,能够避免误诊误治,并且能够把握病机变化,准确治疗,合理指导预后,更为有效的为患者服务。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其特征是发作性、多发为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者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临床中偏头痛诊断依据为2004年《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ICHD-II)“原发性头痛中偏头痛诊断标准进行。

3.2病因病机及病理因素

《内经》指出头痛的主要病因为外感和内伤。并且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指出:“内证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外感头痛,常常有之,直须传入里实方罢,此又内外证之不同也。”这一理论的提出对头痛的辨证论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过文献分析,考虑现代医家对偏头痛的难治性因素集中在气、血、痰、瘀、虚等几方面。相关脏腑集中在肝、脾、肾等脏腑;用药药性集中在温、寒这两种方面,药味多用辛、甘、苦等方面,治疗方药集中在平肝熄风、活血化瘀、补益气血、温通经络等方面。

偏头痛在发病过程中,与肝脏关系最为密切,考虑与肝脏特殊的生理特点有关。肝主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通而不滞,散而不郁,十二经之气化得以鼓舞,调畅才能不病。气机调畅,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脾统摄血液的作用才能得到保证,气血才能正常运行。“血随气行,周流不停”(《风劳臌膈四大证治》)。由此可见,肝脏是通过其疏利调达三焦脏腑气机的作用,来调节体内的水液代谢活动的,这就是理气以治水的理论依据。可见,偏头痛发病过程中主要与肝脏相关,以气、血、痰、瘀、虚病理因素为主,均与肝脏主疏泄及肝主藏血生血有关。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生血、运化、升清。脾主生血、升清及运化功能正常,就可以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转化并上输于心、肺、头目,维持人体脏器正常的功能,因此在脏腑分析中脾脏也是疾病转归的重要脏器。文献分析中发现气虚亏虚是偏头痛慢性过程中的一个病机变化。脾主生血: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脾失健运,生血物质缺乏,则血液亏虚,出现头晕、头痛等血虚征象。

因此,偏头痛的病位在脑,与五脏均有关系,但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在偏头痛发病过程中以肝风内动、痰瘀阻络为主要病机。

3.3治则治法探讨

根据偏头痛现代医家治疗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现代医家偏头痛的用药应用中药性以温药性为主,药味以辛为主,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症。与文献分析中发散风寒药物使用频率较高吻合,现代医家对偏头痛的治疗采用温通的方法较多,在文献分析中温性药物应用频率大约45.2%,说明在偏头痛的治疗过程中,温通经络被大家广为应用。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常用药物辛味占54.8%,根据偏头痛的病机,辛味药物被应用来化痰散结解郁行气,使得气血通利,脏腑得以濡养。另外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故辛味药多用治外感表证及气滞血瘀等病证,与偏头痛发病过程中的病机相符。文献分析中发现补益的药物占到16.7%,同时甘味药物占比为35.7%,说明甘味药物在偏头痛的治疗中举足轻重,主要因为甘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的作用,而且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甘味,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等,能够缓急止痛、补虚、调和药性。

选方用药方面,我们根据聚类分析发现,现代医家多用的治则治法有平肝熄风、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及发散风寒风热等。聚类分析发现排入前十名的药物分别是川芎、白芷、甘草、白芍、当归、天麻、柴胡、细辛、全蝎、僵蚕,通过聚类分析,结合临床专业知识,我们发现聚5类时候药物相对稳定,聚类分析显示,第一类药物为菊花、蔓荆子、半夏、白蒺藜、陈皮、茯苓、白术,主要功用为健脾化痰,发散风热为主,为二陈汤的主要药物。外感头痛夹热夹痰夹湿,客于脑窍,阻遏脉络,发为头痛,表现为头痛而胀,发热恶风,夹痰,表现为胸脘痞满,呕吐痰涎,舌苔黄腻,脉象弦滑;第二类药物为黄芩、丹参、天麻、牛膝、钩藤、石决明、葛根,主要为平肝潜阳的药物,为天麻钩藤饮的主要药物组成。肝为肝脏,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人体的气血运行通畅,才能阴平阳秘不为病邪所伤,若肝气郁结,肝失条达,郁而化火,上扰清空则发为头痛,因此表现为头痛而眩,心烦易怒,睡眠不安,面红目赤口苦等肝阳上亢之像,应给予平肝潜阳之品,平肝熄风,通络止痛;第三类药物为当归、生地、赤芍、地龙、黄芪、白术、桃仁、红花,主要为活血化瘀补气药物,为补阳还五汤的主要药物组成。“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不帅血,血流不畅,气血瘀滞,瘀血阻于脉络,不通则痛,表现为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涩等,给予补气活血化瘀药物活血通窍;第四类药物为川芎、防风、延胡索、蜈蚣、全蝎、白芷、细辛、羌活、荆芥、薄荷、僵蚕、石菖蒲,主要为疏风止痛的药物,为川芎茶调散的主要药物,“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外感头痛以风邪为主,表现为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寒,遇风加剧,苔薄白,脉浮等,给予疏风散寒止痛;第五类药物为柴胡、甘草、白芍,主要为清肝养血,平抑肝阳药物为主,也是治疗肝阳上亢的常用药物。根据聚类的药物进行分析,基本应用的方剂是川芎茶调饮、天麻钩藤饮、补阳还五汤、二陈汤等方剂治疗,可见现代医家基本是以祛风止痛、平肝潜阳、补气活血、健脾化痰为治疗原则进行组方治疗的,从聚类药物分析中可以看出偏头痛发展过程中以平肝潜阳最为多见,平肝潜阳为主要治疗原则;另外现代医家在偏头痛的治疗中非常重视散寒祛风止痛,补气活血化瘀等药物,另外,全蝎、地龙、蜈蚣也较多应用,体现了对于久病入络后搜风通络的治疗思想。

总之,进行大量文献研究后,我们发现在偏头痛的诊治中,现代医家用药主要以平肝潜阳,活血通络,补益气血,祛风止痛等药物为主,因此可推出现代医家考虑偏头痛病机主要为外感风邪、肝阳上亢、瘀血阻滞、气血亏虚、痰浊上扰,因此治则以平肝熄风、活血化瘀、补益气血、疏风止痛、健脾化痰为主,经过聚类分析发现方药集中在川芎茶调饮、天麻钩藤饮、补阳还五汤、二陈汤等方剂,偏头痛病因病机分虚实两端,邪实以外风、肝阳、痰浊、瘀血为主,正虚以气血亏虚为主。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正虚与邪实经常是相互为用,互为因果,正虚的发生可能加重邪实,邪实的出现可能会引起正虚的产生,因此我们在对偏头痛的诊治中既要重视邪实,也要重视正虚,进行整体辨证综合治疗,才能有更好的疗效。

《中医药对偏头痛治疗论文(全文共4507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