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这是教育教学的至高境界,就是说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才是正道。可是我们要明确,教无定法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是在某一种模式套路之下,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之后,才可以达到的无上境界。正如一位专家说得好,模式好比容器,它可以把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放在里面呈现给人看,供大家研究、交流、讨论,目的是促进教育发展。如果光整天口头高喊“教无定法”,其实根本没什么方法,那就有成为空头支票,无从兑现。我们知道,近几年来由于网络的盛行,农村外出打工人口的增多,以及学生自身的减少,农村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态度和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做过实验,现在的学生注意力只能集中到10—15分钟,就是说他们顶多我们讲10—15分钟课,以后说不定还会减少。但是现在的学生课堂上不在“安分”,喜欢“接老师的话”,他们不再像于以前学生那样正襟危坐,俯耳倾听。这虽然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难度,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契机,所以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不断的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来适应目前的学生和教育形势。
我们学校针对徐州市学讲计划精神以及目前农村初中教学面临的问题,明确提出了“实效课堂”的教学理念。一年多来,在落实这种理念的过程中,校长不仅亲自抓课堂改革,组织校委会和骨干教师反复实践和研究,并且不断吸收洋思,杜郎口,兖州等先进的教学经验,推行和实施了适合我校校情的“预习—展示—测验”的三段式的教学模式。
二、基本操作办法
(一)课前预习
预习是我们这套小班化教学模式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学生认真预习,才能在课堂上将自己的见解和思路表达出来,让大家共同探讨,形成交流,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1.出示学习目标。布置预习任务之前,首先采用小黑板、投影、黑板公布教学目标,让学生总体知道新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让学生带着目标去预习,有的放矢而不是漫无目的,老师也可以适当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目标。
2.分组。由于预习前置于课前,那么课前要进行分组,有利于完成预习任务。首先,分组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因素,尽量让各组均衡,便于管理和评比。其次,每组设一组长,分配预习任务,监督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课前预习。
3.预习内容。根据具体学科,不同课型,灵活安排。新授课主要有两项预习任务,一是教师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几道准备习题作为预习作业。另一个是至关重要的,课前将本节课授课内容分为若干板块,班级分为4组,每组6人,所以就将教材分为四个板块,每组课前领走一板块的任务,由组长分工细化到每个人,一人抄题(课前完成),一人设计导语,一人管讲解,一人配合板书或画图,有人补充讲解,还有人总结。组员们各司其职,将组长分配的任务高质量地完成,然后才可以准确地表达。
4.检查预习。每节课课前,让各组长互换检查组员,预习作业错误1题次,就在小组积分上扣1分。上课一开始,利用3到5分钟,教师让组长汇报各组预习情况并进行积分,最后将检查中出现的错误率较大的题目展示出来,教师进行针对讲解。
课前预习,尽可能让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预习情况的积分和评价,可让小组之间出现有效竞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组长汇报检查情况,便于教师针对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二)学生们交流展示(25分钟左右)
这是一节课重中之重。让学生们自己组织,自己分工,自己表演。当然这要在课前扎实的预习基础之上,更要长期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才可以有条不紊,游刃有余。具体操作步骤是:①课前已将任务分配到组,明确到人,上课展示时,按事先演练好的按部就班,让小组内每个学生都有事干,团结协作,共同探讨。其他各组围在黑板前聆听讲解,也可发表看法。②一个小组讲完一板块后,四个小组中还有不会的,由组长专门辅导或互助对子一帮一讲解。在一定时间(两分钟)之后,统计每组不会的人数,出现几人次不会扣该小组几分。各组轮流展示各板块,按教学顺序,依次展开。③教师针对学生对各板块的理解,要适当地补充和矫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学生毕竟认识和理解有限,需要老师进行提醒和启发,学生的讨论和协作也要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之下,这就是老师这个“导演”的重要性。这个环节是三段式最主要部分,不仅需要教师要有很好的组织能力,也需要学生不断地锻炼和演习,让每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角色”,并扮演好这个角色,这样课堂活跃畅通,事半功倍。让学生展示有两个目的,一是刺激学生精心预习准备;二是让学生锻炼有条理的表达能力,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协作交流。
(三)当堂测验,当堂评价。(13-15分钟左右)
将课堂预习前置就是为了能将检测当堂完成,这样便于教师随时了解本节课目标完成情况以及完成率达到多少。①精心设计测验内容,主要从学生“双基”着眼,根据学生展示情况,适当设置相应的难度的习题。预定好题量,并定好每题的分数。②学生们利用10分钟做好之后,教师将每一题过程和答案呈现出来,让组与组之间互批,然后将各自分数上报组长,由组长算出小组每人平均分,计入该组成绩。③教师针对测验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学生汇报学习心得。当堂测验,不仅便于教师发现问题,更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灵活运用。
三、模式实施的几项要求
1.分组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首先,班主任通过长期考查综合任课老师意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之后,从年龄、智力、性别、人数等诸多因素考虑,尽可能均衡地分成四到五组,每组6人。其次,分组之后,任命组长,并对组长进行培训,只有组长领会了任务,才可以更好地组织开展活动。然后让组长针对教师分给各组的板块,进行分工,一开始教师可以帮助组长分工,提示学生展示。分工的原则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都有话说。第三,每个小组六个人课桌围在一起,便于交流和开展活动。也便于组与组之间互相检查作业和评价打分。
2.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第一,同一学科教师要坚持集体备课。各学科教师上课前要编制预习提纲,并落实在专门的预习作业本上;第二,教师们交流探讨,精心设计导学案以及当堂测验习题。并针对每课时不同情况给每组分工,交代任务,并适时给予预习指导。导学案,非常关键,它是课堂教学的设想,体现了教师的设计思路。
3.教师能预想课堂情况,将每节课学生的表演贯穿衔接,要及时发现问题,控制节奏,给与适当评价,及时客观公正地记录学生的表现。
4.从预习,到展示,再到测验,这三步环环相套,哪一环节都不能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们共同努力,强化训练。预习,一开始需要教师专门指导,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谁怎么说,都要一一交代清楚,当学生熟悉其中的每一步骤,并形成预习的习惯,就可以按教师预想解决问题了。展示,需要组长合理的调配于组员之间默契的配合,并且大家群策群力,动作迅速,不拖泥带水,教师也应有设想,有预见,这样才可以见缝插针,给予补充指导。测验,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后交到组长手里,由组长按老师的要求进行组间互批,最后把分数报给组长后订正。组长统计平均分,上报老师,课代表及时记录。
5.制定一整套评价机制。从预习开始,下面的展示、测验,都要有相应的评分措施,评价贯穿课堂始终,并有专人(一般是数学课代表)记录,每节课一结算,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实施相应的奖励措施,每月最优秀的的小组给予精神奖励如:奖状、流动红旗等,也可以进行物质奖励,练习本,日记本,文具等等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