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宣讲稿
2014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会的委员时,提出并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指出: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
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我们提高道德认识,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强化知耻之心,改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什么是荣辱观
1、荣辱观属于道德范畴
道德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含义比较广泛。最初它们是两个概念。
道:最初的含义是道路,后来引伸为规律,做人治国的原则。所谓天道,是指自然规律;人道,是指人类社会的规律、原则。德:最初指内心的情感或信念,后来引伸为实行原则有所得,得到。把道和德两字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概念使用,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况。两字合为一个概念,是指人的行为应合于理,利于人。
道德范畴,是指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意识和感情中的,反映人们道德关系和行为调节方向的一些基本概念。例如:善与恶、正义与不义、公正与偏私、义务与良心、荣誉与耻辱、幸福与不幸等等。荣辱观属于道德的范畴,或者说是道德观的组成部分。
荣辱观,古已有之。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什么是荣誉、什么是耻辱问题,形成的看法。
荣誉是社会对个人或团体的过去的行为所做的一种肯定性评价。其表现就是社会舆论的赞扬。例如最近市委市政府对市公安局和七名公安干警记三等功。就是一种赞扬。
荣誉感,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它是个人在履行道德义务后所表现出的一种道德情感上的满足。另一方面,它是个人在得到社会所给予的荣誉之后,对自身价值的意识,表现为个人的自豪感和自尊的意识。荣誉是客观的,而荣誉感是个人主观的感受。
荣誉的反面是耻辱。它是社会对人们行为所做的一种否定性的评价。耻,一般指羞愧的心理感受,也可指使人感到羞愧的耻辱之事。
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耻辱。它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这种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
禽兽没有羞耻感,完全依靠本能而生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提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把有没有羞耻感,看成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标志之一。知耻对于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康有为曾说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不耻,则无所不为。
荣辱观的本质内容,是对何为荣誉、何为耻辱的理解。此外,还包括对待荣誉与耻辱的态度等等。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仅对荣誉和耻辱有一定的感受,而且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对它们有所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一旦形成一定的荣辱观,它就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不仅个人的文明生活与人的荣辱观联系在一起,一个社会的治乱,也总是与人们的荣辱观联系在一起的。
古人说过:人人知耻,则正义流行;人人无耻,则邪恶大行其道。说明了荣辱观的重要作用。
2、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荣辱观
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道德是社会历史现象,是随着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一种特殊意识形态。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的劳动所得仅能维持人们日常生活最低需求,没有剩余。因此,当时,共同劳动,一切为了集体(部落),是最高原则,在氏族内,互助、平等、正义(集体内部自我保存),血亲报仇,以打还打,以伤还伤。
在奴隶社会,要求对奴隶主的忠诚,鄙视劳动,只有奴隶才劳动。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丰富的道德规范。如忠君孝父。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孔子有个著名的论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儒家并不完全否认利,这里的君子与小人,其实也是一种荣与辱的观念。孟子提出“四端”:仁、义、礼、智。即: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曾经辅佐齐桓公,使齐国盛极一时,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正是这样一位十分成功的政治家,提出了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思想。认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一般认为耻感只不过是个人的一种羞耻之心,关联的只是一个人的行为和品质而已。为什么管仲如此看重知耻之心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把耻提高到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在个别人没有羞耻感的情况下,国家生死存亡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但如果无耻之行不受到谴责,无耻之人
不受到唾弃反而扶摇直上,无耻之风就会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如果这种情况发生,那时的社会,必然是一个人性堕落的社会。一个没有天理,缺乏仁义,禽兽横行的社会,国家岂有不亡之理。
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已,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日知录.廉耻》)
不廉洁的人,把什么都想据为己有,不知耻的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当不廉洁、不知耻的人成为国家要员时,什么都想据为已有,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国家如何能长治久安呢?
战国时代的荀子,把荣誉同履行社会义务联系起来考察,他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认为履行义务是获得荣誉的必要条件。
封建社会的荣辱观,有许多在现代看来是错误的。比如妇女要“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为德、容、言、功。妇德贞顺,妇容婉娩,妇言辞令,妇功丝麻。对丈夫要从一而终。男的可以三妻四妾。祥林嫂嫁了贺老六,后来贺老六又死了,说她死后要劈成两半去侍候两个男人等等。
资本主义社会,主要是利已主义,一切为了发财致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它的人道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歌颂人的伟大,提倡意志自由,个性解放,自由、平等、博爱。
二、为什么要强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提练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此处隐藏24011个字……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从而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以良好的党风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
本经验的教育,进行理想信念和从政道德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党纪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把思想教育、纪律教育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增强全社会的反腐倡廉意识,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范文网[chazidian.com]
三、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做明荣辱扬正气的楷模
能否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关键在于党员干部。“官气正则民风清”。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行为修养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一个单位风气的形成,是社会行为的风向标。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不仅听其言,更要观其行。从一定意义上说,党员干部的“德行”引导着民风,甚至决定着民风。因此,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更要身体力行弘扬“八荣”,克己修身杜绝“八耻”,做到知行合一,努力做明荣辱、扬正气的楷模。
一要坚持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境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同时也是提高个人思想素质和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在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真正从思想上明确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明辨是非,区分善恶,分清美丑,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境界,并付诸工作和生活的实际行动,把坚持“八荣八耻”作为从政的行为准则,自觉做到明是非、知廉耻、晓荣辱,做一个心地清净、品行端正的人。
二要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提高执政能力,更好地履行职责。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操守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也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党员干部要把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提高执政能力、更好履行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时刻做到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以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促进优良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形成,推动事业的发展。
三要忠诚实践党的宗旨,始终不渝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衡量党员干部是否真正践行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最关键的一条就是看他是否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员干部要强化公仆意识,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要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坚持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自觉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决不做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竭尽全力当好人民的公仆。
四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进一步增强自律意识,筑牢思想道德防线。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的基本要求。党员干部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不断增强自律意识,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要努力做到不以“荣”小而不为,不以“耻”小而为之。要求别人不能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首先做到。同时,坚决同各种有悖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不良现象做斗争,以良好的表率作用,引导和鼓励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维护社会主义荣辱观。(作者系天津音乐学院纪委书记)
《社会主义荣辱观党课讲稿材料》来源于文秘114网,欢迎阅读社会主义荣辱观党课讲稿材料。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第五篇: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先知道荣辱观,它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树立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系统阐述。它概括精辟、内涵深刻,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自觉弘扬,是对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发展,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它对于我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发展以人为本,立德以人为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主体的人,应该是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的人,是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人。以人为本与以德立人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思想道德建设;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全民族的道德情操,又可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构建和谐社会确立了一个共同遵守的价值尺度。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共同的价值尺度,引导和帮助人们自我约束、提升境界、宽容谅解,来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树立良好社会风气的迫切要求。在我们的社会中,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着深刻影响。总的看,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是当代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但同时也要看到,社会上也确实有些人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把腐朽当神奇,把庸俗当高尚把谬误当真理,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格格不入,与文明社会风气极不协调。这些错误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源上来说,缺乏正确荣辱观的引导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八荣八耻”明确地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必须旗帜鲜明。因此,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强烈的现实紧迫性。
可以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吸收、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历史上各种荣辱思想的精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体现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道德基石,是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纽带,是当前全体人民的共同心愿因而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衷心拥护。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