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计划

关于竹产业发展情况的总结(精选3篇)

时间:2025-04-20 07:13:06
关于竹产业发展情况的总结(精选3篇)(全文共9294字)

**县人民政府

(2021年9月日)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县竹产业发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为全省重点竹产区之一,竹林资源优势突出。全县竹林面积40.3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36.9万亩,坡度25度以下地势条件利用率较高的竹林约占70%;小径竹面积3.4万亩。全县毛竹立竹总株数约7500万根,年最大采伐量1200万根,2020年实际采伐约850万根,年产毛竹笋干1.2万吨。早元竹种植已形成一定的区域集群优势,全县早元竹林面积2万亩,年产早元竹鲜笋1万吨。

目前,全县共有竹产业加工企业20家,其中毛竹加工企业16家、早竹竹笋加工企业4家,主要产品包括竹拉丝、烧烤签、牙签、竹跳板、竹片和早元竹笋等。县内安徽宏宇竹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泾青太、群惠两个早元竹专业合作社为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他多为小微企业或合作社联户经营。

2020年,全县竹产业年产值为4.48亿元,其中一产1.13亿、二产1.57亿、三产1.78亿,从业人员约2.5万余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竹林经营水平总体低下。目前,我县竹林还是以生产竹材为主,竹林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等综合利用模式刚刚起步。受市场影响,近年来,我县毛竹价格持续走低,由原来的每百斤四十多元跌至现在二十几元,农民经营竹林积极性严重受挫,加上近年来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生产成本逐年增加,导致林农不愿再投入更多资金,竹林经营水平不升反降,部分偏远山区,农户甚至放弃经营,任期自然生长。

(二)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我县竹林主要分布在蔡村镇、汀溪乡、茂林镇等山区,运材道大多还是多年以前的老路,只能通到山下,且大多未硬化,直达山上的运材道严重缺乏,在劳动力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严重影响竹林经营。但由于竹林大多是分户经营,新建林内道路极为困难。

(三)竹产业发展质量不高。全县竹产业主要以竹片、竹拉丝等低端产品生产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县内较大规模的竹产业经营主体也极少,多为一些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经营规模小,缺乏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竹产业资金投入不足。受市场低迷影响,近年来,投入竹产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多数竹加工企业只能维持基本的运转,很难再扩大生产。金融支持林业发展步伐也在放缓甚至停滞,随着近年来竹材价格下跌,竹加工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三、下一步打算和建议

(一)下一步打算

1、创优扶强壮大加工产业。择优扶强,通过招商引资和培育本土企业,在县内重点支持发展1-2家产品竞争力强、具有较大规模、辐射带动力强的毛竹产品加工企业,支持产业延链、补链带动作用强的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聚集度。通过培育壮大加工产业,带动毛竹市场,从而提高竹农生产积极性,提升竹林经营水平。充分利用我县早元竹笋产供销一体化优势,加大对早元竹专业合作社扶持引导,结合枯死松木清理实施退化林修复,鼓励引导适宜地区大力发展早元竹,通过合作社+基地模式,迅速扩大早元竹笋产业规模。支持早元竹笋品牌创建和营销,加大对品牌创建、 “三品一标”和国家专利认证的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将早元竹笋培育成我县竹产业发展特色名片。

2、创新机制推广规模经营。积极引导竹农以承包经营竹林资产或货币出资入股的方式,组建按股份分红的股份制合作组织,加快推进竹林经营向规模集约高效发展。积极探索林地托管式股份合作,对常年在外务工以及山场资源分散不便经营等情况,由合作社托管经营,按比例分配收益,解决基础设施无人修建、竹林经营水平不高、分散经营成本较高等难题。

3、科技引领加快转型发展。以我县与科大讯飞捐赠合作为契机,依托安农大等高校院所,坚持走科技兴竹之路,打造蔡村镇毛竹综合利用科技示范园区。着力加强与科大讯飞和安农大的合作,充分利用科技人才力量,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围绕毛竹生态保护和毛竹深加工产业、废品利用、竹下茶产业等内容,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加快竹产业由单一的竹制品加工利用向竹材综合利用、林下经济整合发展的转型升级步伐。

4、加大扶持增强发展活力。一是出台激励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竹产业发展。目前,我县正在制定《**县加快林下经济发展意见》,将早元竹列入全县林下经济发展重要区域板块, 通过政策资金扶持鼓励,培育做强早元竹产业。二是强化服务保障,积极做好银企对接工作,发挥林权收储担保平台优势,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竹林抵押贷款,解决竹产业融资难题。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通过项目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二)建议

1、建议建立全市竹产业发展统筹协调机构。协调机构根据全市竹产业发展情况,指导全市进一步优化竹产业布局,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2、建议简化竹加工和林区道路建设用地审批程序。出台直接为林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工程设施使用林地审批指导意见,明确竹产品加工、道路建设等直接为林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工程设施使用林地标准。

3、建议加大对竹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出台对竹产品企业基建、研发、创标等投入的奖补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创建品牌,提升全市竹产品竞争力。

2021年9月3日

关于竹产业发展情况的总结2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3年工作要点和监督工作计划,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于5月下旬对我市竹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5月20日至23日,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知通带领下,调研组深入永安市、尤溪县,实地查看福建竹子现代科技园、永林竹业公司等12处竹资源培育、竹制品加工现场及产品交易市场,听取了永安市、尤溪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情况汇报。5月24日,调研组听取了市政府及市林业局、农办、国税、地税、人行等10个相关部门扶持竹产业发展的情况汇报,邀请我市部分竹产业龙头企业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深入了解掌握我市竹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和成效

多年来,市政府始终重视竹业开发工作,把竹产业列为特色产业予以重点扶持。特别是近十年来,推动各地大力培育竹林资源,加快低产竹林改造,加强竹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笋竹加工企业,竹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截止2012年,全市竹林面积达460万亩,实现竹业产值96.4亿元,10年净增竹林60万亩,竹山产值从2002年的6.6亿元增加到30.1亿元,平均亩产值从167元提高到650元,竹农人均竹山收入由800元增加到2881元,竹业加工产值从9.24亿元增加到66.3亿元。全市笋竹加工企业发展到835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0家,获国家、省驰名(著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省名牌产品共计26件(种),竹产业成为我市发展最快的农业特色产业之一。 ……此处隐藏4446个字……化旅游产业的总体布局,推动新兴笋竹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可在获得“中国笋竹之乡”、“中国竹子之乡”、“中国绿竹之乡”称号的永安、沙县、尤溪、将乐、泰宁等县(市),充分发挥已有的品牌优势、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开展竹文化旅游资源的系统挖掘和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加快永安九龙竹海国家森林公园、尤溪竹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扩大现有永安笋竹节、福建竹子现代科技园等科技文化平台、建宁孟宗笋等知名品牌的影响力,建设一批竹文化创意产业园、竹乡森林人家、竹文化主题商务酒店、竹子展览馆、竹园林与竹主题公园,策划举办竹产业主题节庆会、设计赛事等,用绿的山水、竹的海洋、悠久灿烂的竹文化、浓郁清新的竹乡风情、琳琅满目的竹制品,以及风味十足的笋竹系列食品等一切竹元素符号、一切竹品牌形象,打造新兴的三明竹文化旅游产业。

2、加强流通交易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竹产业第三方物流配送体系,通过专业的物流配送,缩短流通时间、扩大流通半径、减少流通损耗、降低流通成本。加快建设竹产品仓储交易中心,积极推广永安竹业电子商务交易系统模式,推进中国(永安)竹具城二期项目的建设进度,逐步将我市打造成集企业集群采购、商品展示、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于一体的发展模式。

(五)加强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1、加大金融服务支持。各级政府、林业部门要加强与金融机构沟通联系,共同探索解决林权改革和林权抵押贷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改革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体制机制,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办法,鼓励银行开展林业信贷业务,切实解决山区林农和企业发展竹产业资金难题。要按照兼顾财政补贴能力、竹农缴费能力、保险公司风险承受能力的原则,逐步普及森林保险业务,提高竹农和竹业企业抗风险能力。要进一步推动创新林业金融产品,成立林业担保公司,简化程序,放低门槛;探索创新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适合竹产业专业合作社内部组织方式和经营特点的信贷产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基金+协会会员”信贷模式的应用和推广,提高专业合作社融资能力。

2、加强政策服务保障。进一步稳定和完善现阶段有关政策,继续坚持和扩大对竹产业的政策扶持,在龙头企业培育、科技创新、标准体系建立、森林(竹林)认证、内外贸市场开拓、信息平台搭建、营销网络体系建设等诸多方面继续坚持鼓励和引导,积极争取将我市竹地板、竹家具等系列竹制品列入“政府采购”和“建材下乡”产品名录。要加大对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针对有些品牌鲜为人知或企业各自为阵分散宣传效果微乎其微的问题,建议整合政府和社会新闻宣传资源,对各类竹业品牌进行整体打包策划、统一宣传推介,提高品牌推广运用效果。要先行先试,在竹产业园区的土地、税收等方面加大优惠幅度,做大尤溪西城、沙县琅口等12个笋竹加工集中区,加快永安洪田竹产业加工园区建设,吸引更多本市和国内外大型笋竹企业入住园区,促进园区发挥聚集效应,推进竹产业集约化发展。

关于竹产业发展情况的总结3

一、基本情况

彝良县内竹类资源丰富,竹种分布广泛,竹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彝良县委县政府始终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打好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目的地“三张牌”,大力发展竹子基地建设,于2018年制定出台了《中共彝良县委 彝良县人民政府关于做大做强竹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印发了《彝良县竹产业核心示范基地实施方案》,明确了竹产业基地建设政策措施。自2000年以来,彝良县林业和草原局整合林业重点项目资金大力培育发展以方竹、筇竹为主的笋用竹基地,取得快速发展。截至2019年8月,全县已建成竹产业基地46.5万亩(新建6万亩), 投产面积27.5万亩。2019年可实现鲜笋年产量5.9万吨、产值4.72亿元;竹材产量1.45万吨、产值580万元。竹产业总产值4.778亿元,竹产业发展共覆盖14个乡镇竹农5万余户21.3万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4万户4.47万人),户均创收9000余元。竹产业基地建设的大力实施,切实增加了农民增收,助力了脱贫攻坚,促进了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二、存在问题

1、部分乡镇对竹产业基地建设的力度不够。在脱贫攻坚户脱贫的五条标准中,部分乡镇对产业发展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乡镇林业站的干部主要工作都在其他工作上,在组织群众参与竹产业基地建设中干部力量薄弱。在发展产业资金的安排有些乡镇还不到30%,用于发展竹产业的资金几乎为零。

2、林地管理粗放。部分竹农思想认识不高,发展竹产业的意识和动力不足,重造轻管、只造不管、只采(笋)不管、没有留笋护笋意识,经营管理粗放,竹林整体经营水平不高,单位产量低,经济效益不明显。

3、资金投入不足。在产业基地建设中主要以退耕还林项目资金为支撑,提质改造补助资金落实不到位,缺口资金较大;林间道路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4、组织化程度低。全县注册登记的林农专业合作社272家,但是真正组织竹农发展产业的不到10家。

5、企业对竹产业的促进和带动不足。虽然在引进的五家以林业资源为原材料加工的竹企业中,有彝良县蒿源山野菜食品有限公司、彝良县山益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两家企业有以竹笋为原材料的加工生产线,由于刚生产运营,收购的竹笋数量较少,大多数竹笋仍以原始的粗加工或以原材料形式外销,对地方税收贡献不大。 

三、工作建议

1、强化领导,发展壮大竹产业基地。按照《中共彝良县委 彝良县人民政府关于做大做强竹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及《彝良县竹产业核心示范基地实施方案》,彝良计划建设发展以笋用竹为主的竹产业基地总体规模达100万亩,现已建成46.5万亩,还要发展50余万亩,县林业和草原局要加强技术业务指导,派出技术人员下沉一线开展督促指导;乡镇要加强对竹产业建设的组织领导,把竹产业建设同其他重点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时,随着退耕还林项目计划指标的减少,资金投入地方财政投入是关键,建议地方财政不断加大竹产业发展投入。

2、建立竹林基地示范基地。按照“三河三路三片区”规划全县竹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以点带面作用,着力抓好县、乡镇、村样板,连片打造竹产业示范基地,力争在2020年底实施12.5万亩,全县竹产业基地达53万亩,通过几年继续努力,全县竹产业基地规模达100万亩。 

3、着重竹产业基地质的提升,全面加强提质增效。有效实施管理,抓好竹林基地造林的抚育管理、与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促进增产增收;四是提高组织化程度。

4、做好一二三产业链的链接。依托富裕的竹笋资源,创优投资发展环境,筑巢引凤,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培育竹子种植加工企业。培育以竹林生态旅游、竹文化农家乐为主的企业,努力拓展三产链。五是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昭通市委市政府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把竹产业建设发展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绿色强县紧密结合,进一步建立完善竹产业发展机制,不断提高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夯实竹产业发展基础。同时,再引进1至2家龙头企业,继续加强竹产品研发,着重品牌打造和市场拓展,做大做强竹产业,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助力脱贫攻坚。

《关于竹产业发展情况的总结(精选3篇)(全文共9294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