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关于大力推进我省科技创新工作的建议》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
近年来,在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创新型湖南建设,依靠有限的财政研发投入,取得了全国第7位的国家科技奖励数、第10位的专利综合实力和第11位的区域综合创新能力,“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广受瞩目,高新技术产业逆势增长,创新效率不断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加大。但不容回避的是,我省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突出短板。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技投入强度不足。
我省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全省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为1.42%,低于2.10%的同期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2.5%的全面小康社会标准,全国排名第十八位。财政科技投入总量虽增长,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十二五”期间,我省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从35.04亿元增加到66.26亿元,年均增长18%,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从2010年的1.30%降低到1.16%,也是中部地区中唯一下降的省份。
2、科技资源配置分散。
目前,由于科技经费渠道众多、科研基础设施分属于不同系统,造成科技资源“碎片化”、“孤岛化”,资源聚焦度、开放度、共享度不高。各类创新资源在扩大覆盖面,尤其是服务基层、服务县域经济和惠及草根方面,短板尤为突出。
3、科技投入绩效考核不尽合理。
科技投入产出周期长,存在失败风险,也具有较大的溢出效应。目前,事业单位的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管理完全沿用一般国有资产或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制度,经费开支缺乏弹性,研发和转化的活力得不到充分释放,投入绩效难以得到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
4、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强化。
2015年底,全国共有5208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我省仅有84人(团队),远低于湖北的274人(团队)。2016年初公布的第十二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中,湖北入选53人,湖南仅入选1人。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引进、培养、评价及权益分配等方面亟需实质性突破。
5、科研个体化现象日益突出。
当前在科研人员中科研个体化、分散化倾向较严重,少数人垄断科研资源现象较突出,造成了资源配置方面的种种问题。全社会创新要素紧缺与部分单位基础设施闲置并存,创新资源互联互通性不高,条块之间协调统筹难度大。这是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残留,与大工业生产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不相匹配,不利于社会协作、互利共赢,制约了我省科技创新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几点建议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明确强调,创新引领战略的核心内涵就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全面创新。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1、强化组织协调,加大资源统筹力度。
坚持以面向需求为主要导向、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要素、以优化环境为重要保障、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重要途径的大科创原则。集中力量办大事,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着力统筹解决科技创新的突出短板,集聚各级各部门科技资源,系统布局相关重大科技工程,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制高点。
2、实施区域性重大科技工程。
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和需求,实施区域性重大科技工程,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化布局,强化支撑引领作用,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制约,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一是打造科技创新区域中心。扎实协调推进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基地建设,开展具有湖南特色的政策先行先试和试点示范,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强化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加快推进院所转制和新型科研机构培育试点,打造科技供给核心区。二是实施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统筹整合资源,重点推进工业互联网、新材料、纯电动汽车、生物医药成套设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关键技术创新工程。以集中突破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基础性、前沿性技术来促进科技创新局部突破,带动科技创新整体跃升。三是提质升级协同创新平台。实施湖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加快建立若干个部省共建的国家级协同创新平台。借鉴美国组建“国家制造创新网络中心”的做法,组建“国家轨道交通高端制造协同创新平台”、“量子计算与北斗导航协同创新中心”、“智能输变电装备与能源检测协同创新平台”,满足“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3、实施创新人才建设工程。
一是培育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定期编制发布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加快集聚国际高端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对符合我省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引进一流或顶尖人才团队,在重大项目、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二是加快构建湖湘特色创新型人才服务体系。积极对接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加快建立对接国家人才计划的后续配套支持机制。落实配偶随迁、就业、子女就学、社保、医疗、住房等保障措施;实行外籍高层次人才绩效激励政策,支持在湘创办科技企业或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推进外籍高层次人才永久居留、社会保障等有效衔接。三是完善人才管理评价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探索试行人才专项编制使用制度,对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采取特设岗位方式引进,实行弹性编制管理;支持在高校兼职的企业科技人员直接参加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建立完善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职称评定制度。
4、实施创新环境建设工程。
我省在创新环境方面存在比较劣势,势必会出现“楚才晋用”现象。人才外流也必将加剧项目、资本、成果等创新要素外流,最终导致产业空心化。因此,需要形成全省共识,凝聚全省合力,在创新环境建设方面出实招、求实效。
一是加快完善“1+X”的政策体系。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改革精神,着力完善“1+X”的政策体系。“1”指一个总体实施意见,即《关于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省的实施意见》。“X”是指协同省直各有关部门,推动出台一批配套的实施细则和改革文件。通过部门联动、政策联动,汇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合力。二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扩大高校院所管理权限,加大绩效奖励力度,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松绑助力。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探索建立“以赛代评、以奖代补”的项目评审支持机制和“面向结果、面向绩效”的经费后补助机制,综合运用股权投资、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引导和撬动社会资金、金融资本进入创新领域。三是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努力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鼓励探索、包容失败的创新氛围。
文档为doc格式